襄陽市第四中學創辦于1954年,1978年被確定為湖北省首批重點中學,2001年被命名為湖北省示范學校,連續多年被授予“中國百強中學”。建校68年來,學校獲得了全國文明校園、中國百強中學、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國防教育先進學校、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最佳文明校園與建筑行業最高獎“魯班獎”等榮譽稱號。學校以優美的校園、齊全的設施、文明的校風、雄厚的師資、卓越的成就,被譽為襄陽教育的閃亮名片,鄂西北人才的搖籃。
學校交通便利,環境優美。2020年7月10日,學校整體搬遷至龐公新校區。新校區占地面積324畝,建筑面積12.6萬平方米,南臨內環南路,與唐城風景區對視而立;東臨漢江五橋,與東津高鐵站隔江相望;西接龐公大道,寬敞整潔交通便利;北靠規劃設計中的中央公園,環境優美。新校區規劃以人為本,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和文化拓展區布局更加合理;以“荊楚風華、云水校園”為規劃理念,精心設計為“文化校園”“人本校園”“數字校園”“生態校園”;各單體建筑造型新穎、莊重與大方,建筑群整體呈現大氣、時尚與靈動的風格;校園環境更加優美,教學條件更加智能現代化,是一方授業育人的凈土,更是一方修業成長的樂園。
學校師資雄厚,結構合理。學校擁有師德高尚、專業精良、無私奉獻、成就卓越的教育家集群:現有專任教師570余人,在崗正高級職稱教師12人,特級教師10人,隆中名師(名校長)28人,高級教師270余人,100多名教師先后獲國家、省級表彰和獎勵,260余人次在學科優質課競賽、說課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省市一等獎,獲獎總人數名列湖北省示范高中前列。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建校以來,學校秉承“成就最好的自己,服務祖國和人民”的辦學理念,“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平心修學,用心出彩”,堅持為學生配送“德育套餐”,營造“和諧儒雅、大氣大志、高尚高貴”的校園文化氛圍,率先在全市開辦中學生業余黨校,先后發展學生黨員300余人,成為北大、清華、中科大等一大批著名高校學生會的重要骨干。每年舉行“18歲成人宣誓儀式”、“80華里遠足”、烈士塔掃墓、畢業典禮、周末晚會、櫻花節、體育嘉年華、科技節、周末電影等活動,開辦慈善陽光班、愛心互助社,設立熊星獎學金、張正林獎學金等,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茁壯成長,在陽光下、關愛中夢想成真。
學校追求卓越,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屢創新高。建校68年來,學校每年為北大清華輸送大批量、高質量的優質生源,先后培養出7名省高考第一名和25名市高考第一名,397人獲得全國數、理、化、生、信息等領域奧賽金獎或一等獎,在省級重點中學中名列前茅,每年為北大、清華輸送的生源占這兩所著名高校在湖北省錄取指標總數的10%左右。最近七年,學校考取北大清華人數達160人,拔尖人才培養始終位于湖北重點中學前列。
建校以來,學校先后涌現出了中科院院士熊有倫、經濟學家郭道揚、作家梅潔、遼寧艦現任艦長劉喆、奧運冠軍王宗源、亞洲蛙王閆子貝、全國抗疫先進個人朱師達、王亞雯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我校輸送的運動員黃秋爽、黃喆、林洪代表中國多次參加世界大賽,同時黃秋爽在2010年世界體操錦標賽上,成功使用“扭掏單臂轉體360度”,被國際體聯命名為“黃秋爽轉體”,成為第23位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動作的中國體操運動員。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與鳳凰網等主流媒體,先后多次報道學校的辦學經驗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