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明(受訪者供圖)
□全媒體記者張麗 通訊員張德平
快要高考了,當其他高三學子正在備戰高考時,襄陽四中高三(14)班學生楊天明已被清華大學預錄。日前,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公開平臺公布了2021年度保送生擬錄取名單,襄陽四中學生楊天明榜上有名。他也是襄陽首位通過生物奧賽進入國家集訓隊并被保送清華大學的學生。
5月18日,當記者聯系上楊天明時,他已在清華大學學習、生活了三個月。
奪得奧賽金牌,順利通過面試
2021年高校保送生擬錄取名單(清華大學)顯示,楊天明的保送特征為奧賽國家隊集訓學生,院校考核成績為合格,專業為理科試驗班(化生類)。
被清華大學保送需要經過哪些程序?楊天明介紹,去年10月8日,他在第29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中獲得金牌,進入國家集訓隊,獲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保送面試資格(本報2020年10月14日曾報道)。隨后,他通過了清華大學的面試。
“前三天參加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第四天上午成績揭曉,下午就進行了面試。”楊天明說,面試老師問了他兩個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么選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對于這個問題,楊天明這樣回答:“因為我很敬仰施一公老師,施老師將中國冷凍電鏡技術的應用發展到了國際前列。我希望自己也能投身于科研事業,將來為學科的發展做出貢獻,所以選擇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
將來想從事什么方面的研究?對于第二個問題,楊天明回答,將來想從事細胞和分子方向的研究。面試老師追問:“有沒有更具體的方向?”楊天明說:“想從事關于細胞的腫瘤科學方向的研究和神經生物學方向的研究,我對這兩個方向都很感興趣。對腫瘤科學感興趣,是覺得與疾病戰斗能讓我感到自己是一名戰士,為了減少病人的痛苦,我要運用生命科學的武器與癌癥斗爭。對神經生物學感興趣,是受一些科幻小說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所有的思維都是依靠神經細胞間微觀上不計其數的信號分子的傳遞與電信號之間的轉化實現的,如此復雜的思維究其本質都可以用簡單直觀的物理化學知識解釋,這實在是令人著迷。”
楊天明的回答得到了面試老師的肯定,他順利通過了清華大學的面試。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
被清華大學預錄取后,由于受疫情影響,楊天明在家自行調整了四個月,今年2月14日到清華大學報到,以預科班學生的身份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
在家的四個月,楊天明沒有閑著。“我給競賽培訓機構出競賽題,還提前預習了一下大學課程,這需要查閱資料,用翻譯器翻譯,順便提高一下英語水平,了解學科歷史,鍛煉研究思維。”楊天明說。
進入清華大學后,楊天明跟普通大一新生一樣,學習微積分、大學物理、生物化學等課程。楊天明介紹,微積分B1、大學物理B、近現代史綱、生物化學這四門課程是預科班學生必選課程。此外,他還選擇了西方哲學導論、文獻檢索、有機化學B等課程。
楊天明說,他一天加起來最多有六節大課。比如,星期一早上8點有一節微積分,接下來是一節大學物理,9點50分又有一節微積分,一直上到12點15分,下午和晚上都沒有課。星期三早上8點有微積分課,中午1點半上近現代史綱課,晚上有一節文獻檢索課。“進入大學后,老師很多時候主要進行總結性指導,對于重難點知識及一些不好理解的地方會多講。學生大部分時間可能要自學。我不少時間用來課前預習、課后自學及課后復習,沒課的時間就自己復習,看看教材,溫習一下老師講課的PPT,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楊天明說。
和高中相比,楊天明有了更多空閑時間,他可以參加更多活動。前段時間,楊天明報名加入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學生會的權益內聯部,這個部門主要負責師生間的權益溝通以及安排學生春游等。社團方面,楊天明報名參加了建造社,“清華大學的社團很多,但學長建議我剛開始不要報太多社團,以免忙不過來。”
在大學里,楊天明終于有時間看高中時他很感興趣但沒時間看的書籍和電影。楊天明喜歡科幻,最近正在看阿瑟·克拉克的《天堂的噴泉》。初中時,他曾看過劉慈欣的《三體》。前段時間,他把劉慈欣的短篇小說基本都看了。電影方面,楊天明喜歡看《斷背山》《飲食男女》《阿甘正傳》等。
楊天明還是預科班的生活委員,他除了要管理班級經費,還要組織各種班級活動。在4月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時,他和同學一起觀看了校慶直播,還參加了集獎章兌禮品活動。
經常自我反思自我批評
“能被保送到清華大學,你認為自己身上有哪些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對于記者的提問,楊天明說,參加競賽的動力源于興趣以及對學科的熱愛,想為學科的發展貢獻力量。競賽最終的考核形式還是考試,這就涉及到學習方法的問題。光靠興趣不足以一路走到現在,總結起來,自己最大的特點是經常自我反思、自我批評。發現自己狀態不對時,比如現在的學習方法并不能適應學習內容時,他會很快調整并學習他人的學習方法。
楊天明善于鉆研,在生物奧賽實驗培訓中,他經常為了等一個數據,飯都顧不上吃,中午一直待實驗室,一直等到結果出來。這時,他才會點份外賣,在實驗室外吃完后再繼續做實驗。“興趣的作用在于讓你更愿意去鉆研,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沒有意思,出于種種原因可能會強迫自己去深入了解、深入學習,但這是強迫的、被動的,效果肯定不如主動的好。”楊天明說。
高一、高二初期,楊天明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外出參加培訓上,跟著培訓老師的思路,對一些知識進行總結。后來,他發現聽了那么多培訓講座,還不如自己把書好好讀一讀。之后為比賽做準備時,他就從頭開始,回歸書本,一頁一頁地讀,爭取把每個知識點都理解到位,在重點知識上做好批注,做好筆記。
對于未來,楊天明說自己對科研工作的意向還是挺大的,“想盡早進入實驗室,參與到科研體系中去。我打算在大二的時候嘗試多進幾個實驗室,看自己對哪個最感興趣,最適合哪一個。再遠一些的打算,是希望能出國深造。在基礎科學領域,我國與西方國家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若想為祖國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首先得去學習人家的長處。”楊天明說。